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

民主是一種公開透明的態度,而不是逢中必反、見馬就打 By 雨蒼

Photo Credit:tenzCC BY SA 2.0

這段時間,公民運動風起雲湧,許多人突然發現,原來政府在處理公共議題時,一點也不民主,更經常黑箱不透明。原來,馬政府並不習慣聆聽民意,而公務員體系往往拒絕改變自身的權威心態,結果就是政府以自認為好的價值,恣意決定政策方向,沒有看見人民真實的需求。



我們抨擊馬政府的,是馬政府不願意包容、傾聽的態度。若是政策遭到質疑,馬政府會操作媒體,以扭曲對方言論的方式反擊、或是把對方抹綠,指對方被操弄等等方式來面對質疑。

但對比許多網友在網路上的批評,卻也開始出現類似的手段和狀況。這些網友,只要看到合乎自己胃口的言論,即便有誤,甚至是謠言,依然大肆聲張、宣傳(例如Twitter KMTaiwan的圖片為反串作假,卻依然有人相信,註1、2);對於政府的解釋,則有扭曲、曲解再加以抨擊的狀況(例如馬英九聲稱核電廠斷然處置是「摧毀」核電廠,最後卻被扭曲成「炸掉」核電廠,註3)。有些人的討論版,遇到質疑的聲音,粉絲還可能群起攻擊,直接把對方抹黑成「國民黨」。

如果我們痛恨政府以反民主的方式進行「政策溝通」,希望更多民眾知道真相,然而,那是否代表我們也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去對付政府,或是採取和那些你我並不認同的言論相似的態度?這是我們需要深思的課題。如果我們容許自己用同樣的方式去思考、溝通,有一天拿到權力的時候,我們會不會變成下一個顢頇的馬英九?

g0v零時政府有一句話:「如果我們相信開放透明的力量,就要握著它戰勝黑暗」(註4)。在此我也要說,「如果我們相信民主的力量,就要握著它戰勝反民主的行為」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一定要不斷的自我反省,在自己的身上排除那些反民主的行為,練習強迫自己去聆聽、包容不同的聲音,然後嘗試找出雙方的公約數。這是選擇擁抱民主的我們理應負上的責任。

民主不是「結果如己所意」,而是過程中「公開透明、開放的討論態度」。我們應當提出可信的數據,從事實面來說服不同意見者,而不是只要不如我們的意,就把對方打為邪惡、騙子。如果用這種態度進行「討論」,那我們自己和馬政府又有什麼不同?公民覺醒聯盟曾發表一篇文章《不只是訴求,更是自省》(註5),裡面提到「我們的敵人不是別人,正是我們一路以來的偏見,以及我們自己。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不反思、改善我們自身「反民主」的部份,下一個馬英九,就是我們自己。

在民主的路上,我們都要對自己持續深耕。